快捷搜索: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在宣布力帆多元化战略全线收缩的同时,2005年3月30日,力帆520轿车在重庆汽车工业展上闪亮出场,展示出其尊贵的面容。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由于这是力帆轿车在国内的首次亮相,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当时民营企业造车热潮大退却的时刻,力帆轿车的公开亮相显得尤其引人瞩目。

媒体在惊叹于尹明善的胆识之余,更为力帆接下来的漫漫民族品牌之路充满了担忧。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屈指可数,为人称道的仅有奇瑞、吉利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品牌。民族汽车工业的落后缘于国人对汽车的认识不足。

在19世纪以前,中国还没有出现汽车的影子。

直到1901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一位叫黎恩斯(Leinz)的匈牙利人将两辆轿车带到了上海,才让国人开了眼界。

30年后,古老的中国才有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辆汽车。

那是1929年5月,张学良将军掌管的辽宁迫击炮厂从美国购进了一辆“瑞雪”号汽车。

“瑞雪”被作为样车拆卸后除了发动机后轴、电气装置和轮胎等用原车零件外,中国人对其他零件进行了重新设计制造。

直到1931年5月,被命名为民生牌75型汽车终于试制成功,成为属于中国自制的第一辆汽车。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民生牌75型汽车


但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真正起步,犹如公司的名称一样始于1953年7月15日破土动工,通常被称为“一汽”的第一汽车制造厂。

3年后的1956年,“一汽”成功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

而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则要到1958年5月5日才出现。

在这一天,由“一汽”试制的我国第一辆“东风”牌71型小轿车诞生。

两个月后,在“东风”牌轿车基础上,第一辆“红旗”牌CA72型高级轿车试制成功。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轿车着实令人兴奋。

但遗憾的是,以吃苦耐劳、勤俭节约为美德的中国人提倡艰苦奋斗,不提倡享乐主义,被认为是奢侈品的轿车的诞生并没有让中国的汽车工业迅速兴旺发达起来。

出于民族自尊和国家领导人公务的需要,“红旗”牌高级轿车有了少量的生产,专供省部级以上干部和驻外大使使用。

也就是说,中国轿车从一诞生开始,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代步工具,而且也是身份的象征。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对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严重滞后,加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建设水平、机械加工能力低下,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产的“红旗”轿车和“上海”轿车年产量不足万辆。

另一个能说明当时中国汽车工业并不发达的依据是,1985年中国大地上每1000人仅有8辆汽车,其中轿车只有1~2辆。

中国第一大城市,已是拥有1100万人口的大都市上海,只有3家公共加油站。

而同时期的日本,每1000人约有220辆轿车,德国和美国则约有500辆。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改革开放后,随着商务和外事活动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产轿车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无奈之下进口轿车成为了必然选择。

就这样,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轿车进口量逐年增加。

商业观察家韦三水在《夏利中国》一书中称:

从1987年至1990年,每年进口轿车都保持在3万辆以上。


从1981年到1990年10年间共进口轿车351042辆,相当于同期国产轿车165910辆的2.12倍。


因为进口轿车,国家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宝贵的外汇。


在当时,轿车成国家花费外汇最多的商品之一。


1981年至1990年这十年,进口轿车就累计用去外汇近30亿美元。如此大笔的外汇支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于是,发展中国轿车工业的呼声日趋强烈。

1984年7月27日,国务院召开了关于汽车工业发展问题的座谈会,重点讨论轿车的发展。

同年8月11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再次讨论汽车工业发展,主要是轿车工业发展问题。

此后的1986年,全国轿车年产量首次突破1万辆,是1985年的2.3倍。之后中国轿车年产量才逐年大幅上升。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200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鼓励轿车进入家庭”。

但对绝大多数对渴望轿车的中国人来说,轿车价格的昂贵成为阻碍人们购买的最大因素。于是,人们寄希望于中国入世带来的利好消息。

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接纳了中国。

也就在这一年,整个中国的轿车销量为80万辆,从消费结构来看此时的轿车大都是以公用为主。

尽管改革开放超过二十年,多数国人的腰包也多有结余,甚至有的人已很富裕,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轿车那简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毕竟那时的轿车太贵,而且多是进口车。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进口轿车的价格主要包括到岸价、关税、增值税、消费税、海关费用、许可证费用、运杂费、营销商利润等部分组成。

其价格计算公式为:进口车基本价格=到岸价×(1+关税税率+消费税税率)×(1+增值税税率)+经销商费用。

按照这一公式计算,假如一辆到岸价为10万元人民币、排量为3.0L的进口中级轿车,那么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的关税水准,其销售价=10万元×(1+80%+5%)×(1+17%)+其他费用,忽略经销商费用,则为21.64万元。

汽车进口的高关税在很长一段时间屡受人们诟病,在2001年3升以上轿车进口关税为80%,3升以下为70%,在更早的1986年时进口汽车关税最高甚至达到了220%。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这样的关税政策下,在入世前中国进口车的价格比国际市场要贵三四倍。不甘落后的国产轿车自然也紧跟其后从高定价中狠狠赚了一把。

2001年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一汽)、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东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上汽)尽管是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无可争议的三大霸主,但当时国内最流行的三款轿车是上述三家公司合资生产的桑塔纳、捷达和富康,这三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高达60%左右。

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国产轿车生产规模小、价格高等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的诸多不利因素,也正是如此,汽车业被看成是入世后国人最担忧的产业。

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是,中国国内轿车的潜在需求有着无比惊人的数量。

在国人看来,轿车是身份、经济地位的象征而以拥有一辆私人轿车是一件十分值得炫耀的事情。正是这样的消费心理,国人对轿车有着极大的热情,只是迫于高昂的价格而望而却步。

直到2001年11月28日,作为当时“老三样”之一的富康率先突破了家庭轿车10万元的心理门槛,达到了最低售价9.78万元的价格,在国内市场引起极大轰动。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中国成功入世后,根据我国入世谈判对汽车业开放的承诺,汽车整车进口关税逐年下调,2002年下降到43.9%,2003年下降到38.2%,2004年下降到34.2%,2005年下降到30%,2006年1月1日下降至28%,直到2006年7月1日最终减为25%,而零部件关税则减到10%。

汽车关税的减少无疑让汽车价格随之降低,有人甚至指出,一辆在2001年市场售价17万元、排量1.0L、手动挡的进口轿车到2006年时10万元就能买到;售价30万元、排量1.6L的自动挡车型降至20万元。

汽车降价这一看得见的发展趋势显然刺激着每一个国人的神经,特别是那些“先富起来”的人们的购买欲大大提高,作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大有“飞入百姓寻常家”的架势。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事实上的确如此,从国内汽车的销售数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2001年239万辆,但到了2002年,这一数据变成了惊人的324.81万辆,2002年成了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汽车市场突如其来的“井喷”行情,让很多企业蠢蠢欲动,令人兴奋的汽车市场大蛋糕让各大企业带着近在咫尺的美好前程的喜悦心情和志在必得的信心,试图大举进入汽车领域。

认为自己快要捅破电池制造天花板的比亚迪,积极寻找一个有更大发展空间,又与电池相关的行业,就很快找到了电动汽车这一最好的项目。

2003年1月23日,总部位于深圳的电池大王、春风得意的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正式进军汽车领域,成为继浙江吉利之后国内的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豪情万丈的王传福希望成为汽车大王,于是在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而在此之前的1997年,做过冰箱、装潢材料和踏板摩托车,并大有斩获的李书福决定杀入家用轿车领域。

直到1998年8月8日,吉利自主开发的“豪情”下线时吉利汽车也未能拿到“准生证”,以至于李书福向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讲出了“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一个失败的机会吧”这一带着悲壮色彩的激情豪语。

2001年10月,在中国正式加入WTO前的10天,吉利汽车终于如愿出现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第6批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

也是这样,以大胆、敢为人先闻名于世的李书福成为了中国民营汽车的第一人。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很显然,吉利造车的成功和比亚迪高调进入汽车制造领域刺激了众多民营企业大佬们。

2003年7月,奥克斯与沈阳农机集团签署协议,奥克斯出资4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有限公司95%的股权,从而获得SUV和皮卡的生产许可。

同年10月,注册5000万元资金的沈阳奥克斯汽车公司成立。2004年2月24日,奥克斯高调宣布正式进军汽车业,并公布了投资80亿元进军汽车产业,最终实现45万辆年产能的“5年计划”。

2003年8月26日,广东美的现身云南“昆明交易会”,出人意料地与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总金额高达20亿元的“云南美的汽车整合项目”,正式进军以客车为代表的商用车领域。

在此前不久,美的完成了对云南客车厂和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厂等部分汽车厂的收购整合,新组建了云南美的汽车产业控股有限公司。后来,美的收购了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有限公司。

力帆逆风飞扬造汽车:一股前所未有的造车热潮


2003年10月,波导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波导科技,通过收购了无锡威孚和无锡水星持有的无锡车身公司58%的股权,进而宣布进军汽车业。

随着这一股造车热潮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远不止上述几家企业,还有春兰、五粮液、格林柯尔、夏新电子、德隆、新飞等数十家企业通过借壳的方式先后进入汽车业,堪称当年中国汽车行业最有冲击力的事件,也吸引了众多的业内人士和普通百姓的眼球。

在这些企业掌舵人眼里,中国汽车,特别是轿车市场会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会持续升温,轿车的消费需求肯定远远大于供给。

大家的这一看法,加上像家电行业里那些经过浴血奋战,在微利中挣扎同时又怀揣资金、却不知汽车行业水有多深的厂商们纷纷进军汽车业。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