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冠,享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因北宋时在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创办而得名。

汝窑釉色除天青外,还有天蓝、淡粉、粉青、月白等,釉层薄而莹润,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称。釉面有细小的纹片,称为“蟹爪纹”。

器型多仿青铜器及玉器造型,主要有出戟尊、玉壶春瓶、胆式瓶、樽、洗等。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2.5亿汝窑天青釉洗,香港苏富比

北宋晚期汝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瓷艺精良,传以玛瑙入釉,烧造时间极短,创立数十年就毁于宋金战火。

南宋时官中已非常难得,流传至今的汝瓷更是稀贵难求,目前已知汝瓷传世品不足百件(主要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单位,国内外其他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手中亦有零星收藏)。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1.7亿汝窑天青釉洗,香港苏富比

国内珍藏汝窑瓷最多的地方莫过于北京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文整理图文资料,供朋友们欣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篇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宋,高12.9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17.8厘米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瓷樽始于宋,汝窑、定窑、龙泉窑均有烧造,是陈设用品。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只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以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圆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圆洗,宋,高3.3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8.9厘米。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汝窑盘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盘,宋,高3.5厘米,口径19.3厘米,足径12.6厘米

盘口微撇,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

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汝窑天青釉盘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盘,宋,高3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9.1厘米。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碗,宋,高6.7厘米,口径17.1厘米,足径7.7厘米。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  

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  

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  

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 

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  

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目前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宋,高4厘米,口径18.5厘米,足距16.9厘米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

诗曰: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台北故宫博物院篇


北宋 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高10.3、口径16x14.6、底径8公分

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胎土呈灰黄色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

北宋汝窑拥有“青瓷之魁”的美誉,此件莲花式温碗是同型器中举世唯一的传世品。

作品造形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口微外侈,深腹壁上丰下敛,圆底,高圈足。器型仿自金银器,是当时南北方窑场皆生产的类型。

全器施青釉,釉质匀润,色呈蓝中带青,器表满佈细密开片纹,口沿、圈足和底部釉薄处微现粉红色光泽。烧造使用满釉支烧法烧製,故底部存在五枚芝麻点状的支烧痕迹,透过支烧点痕可见灰黄色的胎土。整体气质静谧典雅,可称为陶瓷工艺的代表作。

这种花式温碗多与执壶配套使用,注入温水,可保持壶中液体的温度不易散失。

相似造型的莲花碗另可见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的汝窑窑址,而十二世纪韩国高丽青瓷生产与之相似的青瓷花瓣式碗,则反映了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一书中提到的北宋和高丽交流的史实。

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深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圈足稍高。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6.3公分 口径26.4*18.5公分

椭圆形器身,侈口,深直壁,周壁胎骨较薄,底足略厚,平底,底缘凸出一道窄边,四个边角各接一云头形短足。

採满釉支烧法烧製,通体施青釉,呈色浅绿,釉面满佈开片,器内色泽浅淡,外壁颜色偏灰,局部泛现粉色光泽。外底面排佈六枚支钉,支痕露出灰土色胎。

底面镌刻乾隆皇帝咏〈猧食盆〉御製诗,内容为: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

蹵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

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

诗末署「乾隆辛巳孟春御题」,并钤「比德」、「朗润」两印。

乾隆皇帝曾经降旨将同一首〈猧食盆〉诗刻题至三件汝窑水仙盆,相较于其他两件作品,出现在这件展品上的「辛巳孟春」纪年款识,显示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他御题汝窑最早的时间。

除本院之外,日本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和吉林省博物院也收藏有水仙盆,该些作品口径均在23 公分左右,相较之下,此件作品属于较大尺寸群组,相似的例证,亦见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

底(外)清高宗御製诗文

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便是讹传猧食器,蹵枰却识豢恩偿。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碁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乾隆辛巳孟春御题。[钤印二]比德。朗润。


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汝窑青瓷水仙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 汝窑青瓷水仙盆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5.7公分 口纵15.1公分 口横22.9公分 底纵13.1公分 底横19.6公分


北宋汝窑青瓷纸槌瓶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20.4公分 口径4.0公分 底径8.7公分 宽13.0公分


纸鎚瓶形制如造纸打浆时所用槌具,故名。

此瓶原为盘口,或因口沿损伤,刻意磨平,故成直口露胎。底微敛,平底支烧,器底留有五支钉痕迹。

通体均施粉青釉,釉色莹润朴雅,釉面满佈细碎透明及浅色开片纹,颈肩聚釉处,呈色青绿。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南宋叶寊《坦斋笔衡》、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皆称赞其为宋瓷之冠,

可见汝窑盛名是其来有自。汝窑窑址1986年于河南省汝州市附近的宝丰县清凉寺村被发掘后,发现其烧造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种类颇多,纸槌瓶亦有几种尺寸。此器成为清宫收藏后,甚得乾隆皇帝喜爱,

乾隆四十一年(1776)命人于器底中心挖釉一方,在长方形的浅黄胎地上刻诗一首:

「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缘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

足钉薜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弃美琼。」由诗文得知,露胎的口缘原本是加钤铜圈的。

底御製诗文

陶得纯青生二成,果然色质胜难兄。

缘铜试看守口器,书座堪思防意城。

簪朵雅宜名意蕊,称怀已自息心。

足钉薜暴诚何碍,讵以微瑕弃美琼。


北宋「奉华」铭汝窑青瓷纸槌瓶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 汝窑青瓷胆瓶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全高17.8公分 口径3.6公分 足径8.4公分

圆口嵌铜釦,细颈,圆硕腹,圈足外撇加嵌铜边。

通体施天青色釉,釉质匀润,釉面满佈灰色开片,局部微现粉色光泽。

底心刮去釉层,形成一无釉圆面,加涂黄色薄汁。

沿边镌刻乾隆皇帝〈咏官窑温壶〉御製诗,内容为:

「通体纯青缬细纹,用圜旅食古攸闻。

难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实出群」。

句末署「乾隆乙未春御题」

(乾隆四十年:1775)纪年款识,并钤「太璞」一印。

乾隆皇帝在这首诗中,表达出他将汝窑胆瓶看成是章生二窑,通过诗注的解说也得知此一资讯主要来自明人陆深《春风堂随笔》的记载,也就是章生一和章生二两兄弟各自主持一个窑厂烧造瓷器,章生二窑的成品质佳近于「官窑」,在他笔下遂胜过章生一窑。

对照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出土的标本,以及大英博物馆的汝窑长颈瓶,从互为相似的颈腹、圈足中,得以推想此件作品原来亦具喇叭口长颈的造型特徵。

底(外)御製诗文

通体纯青缬细纹,用圜旅食古攸闻,难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实出群。

乾隆乙未春御题。(下接一钤印)太璞。


北宋 汝窑青瓷盘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3.3公分 口径18.4公分 足径12.7公分

青瓷盘,敛圆口、弧形浅壁,盘面宽平;圈足外伸,因裹足的釉汁积垂而显得足缘捲起。周壁胎薄,底及足略厚。

全器满施天青釉色,釉泽内敛,色腴润;积釉处微偏绿色调,薄釉处胎色透映若粉红调。釉面满佈鱼子状细纹片,色浅淡。

足圈外缘有小片缩釉,露香灰色细腻的胎。器底五个细小支钉痕,呈五角形排列。


北宋汝窑青瓷盘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汝窑青瓷盘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汝窑青瓷碟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3.3公分 口径13公分 足径9公分

侈圆口,週壁稍深,平底,圈足微外捲。胎体薄而满施天青色釉,釉薄处隐现浅粉色光泽。内周壁积釉处,可看到冰裂纹。底周留有三枚支烧痕,从支痕中可见土色胎。

但是,依据孙新民所长的说法,窑址出土瓷片重新打碎之后,绝大多数露出浅灰或灰白色胎。

底刻乾隆皇帝〈咏汝窑盘子〉:「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御製诗。诗末署「乾隆丙申春御题」纪年铭(乾隆四十一年:1776),并落「朗润」一枚钤印。

因乾隆皇帝在诗注中,对「景德」一词,有「镇名,陶瓷皆于此,有官窑、民窑之分」的解释,遂反映出他当时以为再也烧不出像汝窑一样瓷器的窑口,是同时指官窑和民窑而言。

相对于近代学界自一九三〇年代方开始探讨汝窑的窑口、釉色与产烧背景,乾隆皇帝对汝窑的识别,无疑超前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

底(外)御製诗文

赵宋青窑建汝州,传闻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

乾隆丙申春御题(乾隆四十一年:1776)。钤印一:「朗润」。


北宋 汝窑青瓷碟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3.2公分 口径13.1公分 足径8.9公分


北宋汝窑天青碟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3.2公分 深2.2公分 口径13.4-13.7公分 足径9.2公分


北宋「丙蔡」铭汝窑青瓷碟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 汝窑青瓷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尺寸高4.7公分 口径15.9公分 底径13.4公分

圆口,口沿磨平,残留镶嵌痕迹。平底无足,週壁较薄,器底稍厚。满釉支烧,通体施天青色釉,局部微现粉色光泽,器表开灰色纹片,内深外浅。底周排佈五枚支钉,支痕中可见灰土色胎。

圆洗流通于南北两宋窑场,以考古出土物为例,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见有与此品相似的标本。

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窑址及郊坛下官窑窑址也出土一些形制相仿的例证。除了满釉支烧外,亦存在使用支圈垫烧,周壁或有高低不同变化的作例。

北宋汝窑椭圆小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北宋「奉华」铭汝窑青瓷洗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汝窑瓷欣赏大全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