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中国经济新区独辟蹊径


中国经济新区独辟蹊径


文:颜安生


中国的经济新区特指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高科技园区、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自由港等通过全新经济制度设计进行管理和运营的特殊经济区域。中国经济新区的诞生与发展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它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开启应运而生,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发展壮大。中国的经济新区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量之外独辟蹊径开创出来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

回顾中国经济新区发展的不平凡历程,令人回肠荡气。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此后,以经济体制创新为主旋律的改革开放在全国逐渐展开,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及本世纪初,改革开放已经在神州大地如火如荼,遍地开花。


中国经济新区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最大胆的体制创新举措、且最引起国际关注的莫过于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按照邓小平的指示,中央政府决定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在经济特区内采取崭新的体制模式吸引外商投资,发展经济。198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与此同时,珠海经济特区也宣布成立。之后,厦门经济特区、汕头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相继成立。2010年为西部开发建设需要,中央还批准成立了喀什经济特区和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为了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引领作用,从1984年起,国家还先后确定了一批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和沿边开放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经济新区大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从1984年国家批准在沿海港口城市成立第一批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中国的经济新区犹如燎原之火,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迅速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中国的经济开发区自创立以来,艰苦创业、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大胆实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对外开放、体制创新、产业集聚、科技发展、集约用地、城市建设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目前,仅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有219家,而各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的省级、地市级乃至县级的经济开发区则数以千计,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各级各类经济开发区多达2500家。目前,内地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开发区、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等名称冠名的经济开发区成龙配套,各具特色,成为了中国经济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开发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各重点开放城市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和经验之后,中央政府推而广之,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一批国家级新区。譬如,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家级新区主要有:1992年10月11日创立的上海浦东新区、2006年5月26日创立的天津滨海新区、2010年5月5日创立的重庆两江新区,以及之后陆续批准设立的舟山群岛新区、兰州新区、南沙新区、西咸新区、贵安新区、西海岸新区、金普新区、天府新区、湘江新区、江北新区、福州新区、滇中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赣江新区、雄安新区。

为了适应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新要求,还在沿海各大海港设立了保税港区。譬如,2005年6月22日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正式成立,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保税港区;次年,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辽宁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先后成立;之后,海南洋浦保税港区、浙江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福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山东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广东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广东广州南沙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江苏张家港保税港区、山东烟台保税港区、福建福州保税港区等先后成立。此外,国家还在全国各地批准成立了几十个综合保税区和近百个出口加工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新区不断推陈出新。譬如,为了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在各边境口岸设立了17个边境合作区;为了促进国内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中央政府实施了一批重大的国家发展创新战略,如西部大开发、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等。

中国经济新区独辟蹊径

中国自贸区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纵深迈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所取得的崭新成果。


自贸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里程碑的重要标志。从2013年开始,随着中国新一轮全面改革开放战略的推进,自贸区成为国家重点推进建设的经济新区。2013年9月2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2015年4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扩展实施;2015年4月20日,成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3个自贸区;2017年3月31日,成立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7个自贸区;2018年10月16日,设立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19年8月26日国务院公布了山东、江苏、广西、河北、云南、黑龙江6个新设的自贸区名单。自2013年中国自贸区正式设立至今,短短六年多时间自贸区就已经达到了18个,以自贸区为标志,中国基本形成了“1+3+7+6”梯度发展、东中西协调、陆海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中国自贸区建设正在开花结果

近年来,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中国的自贸区不仅肩负着引领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要使命,而且也将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融合的先行者和领航者,因此,中国自贸区自出世起就一直受到全球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毫无疑问,中国自贸区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向纵深迈进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探索所取得的崭新成果。当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时,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入新的里程碑,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提供重要示范并发挥引领作用。专家指出,中国自贸区的建设意义十分重大,不仅可与1980年代建立深圳特区和1990年代开发浦东两大事件相媲美,甚至可堪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促进作用。由于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宗旨在于营造一个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商业环境,因而将极大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在更高水准上的大发展。

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虽然时间较短,但所取得的成就却令人侧目。2015年10月6日,时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两年来在四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创新有序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沈丹阳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具体包括以下九个成效:一是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二是企业准入“单一视窗”制度进一步完善;三是贸易便利化水准不断提升;四是贸易功能不断深化;五是本外币一体化运作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进一步拓展;六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本外币双向资金池等金融创新进一步深化;七是一批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平台已正式运行;八是人才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九是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加快。

不仅上海自贸试验区有如此成就,其他各自贸区也都按照自己的分工与特点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出手不凡,书写了一篇篇令人叹为观止的改革开放新力作。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为例,2019年4月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自贸区挂牌成立4年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累计推出442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复制推广43项,全省复制推广69项,全市复制推广79项,制度创新复制推广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成就与进展令人鼓舞,其对中国各地改革开放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所发挥的巨大示范与引领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各个自贸区正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力争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努力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集聚、交通物流通达、监管高效便捷、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水平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引领当地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本地区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如今,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正在有力地助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中国经济新区独辟蹊径


2018年,习近平主席对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五年来,各自由贸易试验区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勇于突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推广至全国,发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用。习近平指出,面向未来,要在深入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继续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强统筹谋划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准,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习主席对自贸试验区建设成果的高度评价及所寄予的殷切期望,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四十一年来中国经济新区成果的高度肯定。未来,中国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合作区、保税区、自贸区还会衍生出更多的新成果,为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出新贡献。

中国经济新区全球价值日益凸显

中国的经济新区不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而且其所取得的巨大建设成果已经成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辉煌成就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正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新区不仅在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而且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是中国向世界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范本。

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新区不仅会继续革新求变,开拓创新,而且还将日益显示其全球性价值和意义。众所周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国正在与亚洲、非洲、南美洲、欧洲、太平洋岛国等世界各国展开各种经济与技术合作,其中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准不高,产业层次较低,中国在与这些欠发达国家的合作过程中,如果能够借鉴和推广既有的中国经济新区的经验和模式,并结合各国的实际条件和优势,那么,将能够成为有效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短期内快速改变经济面貌的一条捷径。

中国的经济新区基本都是从一片荒地上建立起来的,为了把经济新区建立发展起来,中国各级政府和经济新区企业不仅在体制模式、管理制度、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创新,而且在基础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几乎所有的经济新区都是由某一个地方政府规划一个专门的区域,成立专门的新区管理委员会和经济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进行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等等。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绝大多数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来说,如果能够借助中国经济新区的模式,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的经济新区,不仅能够加快产业开发、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还能够有效地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由于中国各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各地经济新区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也大相径庭,这种不同恰恰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经济新区的建设提供了多样化的对标选择。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的许多企业和产业园区正在大胆尝试,通过独立或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的方式,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许多具有中国基因的现代产业园区,并取得了极为显蓍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促进了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填补了许多国家的产业空白,而且还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因而获得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赞许。譬如,中国企业近年来在非洲建立了许多产业园区,而且许多园区采取与当地合作建设的方式共同兴建,目前,这些由中国参与建设的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已经成为非洲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助推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中国基因的非洲经济新区的不断涌现是中国经济新区的国际化延伸,中国经济新区正在为世界作出贡献。

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新区的国际化发展还只是一个开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与推进,中国经济新区的全球价值和国际意义会进一步显现出来。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中国的经济新区不仅形成了庞大的规模,而且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国家产业化、技术化、创新化、现代化、国际化以及新兴城市化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前中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新区正以其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与国际接轨的软实力吸引全球的目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经济新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与国家新一轮全面对外开放中正发挥新的重要示范作用。

(作者系香港《经济导报》总编辑)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