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影响力不如金瓶梅,但很多人愿意为红学
许多人认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高峰的象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小说之一,却并非是中国文学的标志。《红楼梦》与中国文学传统大相径庭,其目的是揭示贵族生活的伪善性,并描述了一场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曹雪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感的发展为脉络,向读者们揭示了社会的困境,用悲剧的手法描述了封建社会对情感的剥夺。
北大教授沈尹默曾自述“写诗之师是曹雪芹”,这足以看出《红楼梦》在国内的影响之广泛。但是《红楼梦》在国外的影响力却不如《西游记》等其他四大名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国外的文化爱好者曾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模仿《红楼梦》进行撰写的,同样涉及了四大家族与爱情纷争,但即使是《京华烟云》的影响力在身边群体中也更为广泛。在青少年时期自己曾读过中文版的《红楼梦》,后来在大学时用英语读了一遍。《北华烟云》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相似,但时间设定在1900年到1938年之间。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红楼梦》的背景资料更加丰富,对读者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更高。
这本书以文言性质的北京白话写成,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于现在的表达和典故,包含了数十倍于普通读物的脚注数量,拥有超过300个主要角色。而且《红楼梦》的篇幅十分惊人,是《战争与和平》的两倍。实际上很多外国读者在阅读之前会猜测,《红楼梦》描写的是否是红色房间里的故事,而《石头记》的英文翻译也会让许多读者以为这是上古时期的爱情故事。
这些问题都是从中西文化差异中引起的,而国外读者反映的这些问题即使是很多国人也感同身受。
正如有外国读者评论:我很难描述这本书,《红楼梦》不仅让我理解了中国人如何定义他们的民族身份,而且还为我对几乎所有事物的认知和解释奠定了基础。当生活使我感到某种不安时,很多时候我会想起并思考本书中某个人物的命运,我会想起她说过的话,写过的诗。忽然间,我会感到轻松并且对自己说,这就是生活。但当初我很难一次读完这本书,如果不能记住这么多人名和情节,便会打乱这本书的结构,从而使得这本书更加晦涩难懂。
知名机构GR曾调研发现,《红楼梦》在西方读者中并不像在国内受欢迎,大多数外国读者甚至从未听说过这本书,即使是很多研究中国文学的人也觉得这本书又长又难。有西方学者将《红楼梦》与《金瓶梅》进行对比,甚至有的图书馆将其归类为有关青少年成长的书籍。
说实话翻译之后的《红楼梦》肯定会缺少中文原版的味道,不管是文言白话,还是《红楼梦》中出现的诗词,都会因为翻译而缺失,从而使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大大降低。
但客观上来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甚至可以说《红楼梦》是东亚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国外也有十分痴迷于《红楼梦》的读者,他们认为没有读过这本书就不算真正懂得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在国外也有成千上万的学者毕生致力于翻译并研究《红楼梦》,在红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方读者在真正读完这本书后往往会感觉,作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阅读《红楼梦》是一次令人感动的经历。它凄美但有趣,具有形而上的意义。它是一个悲剧,是一部寓言,却极富娱乐性。它沟通了梦想和“现实”,是一项令人惊讶的成就。
相比于《红楼梦》,西方读者可能更喜欢看《堂吉诃德》、《神曲》、《战争与和平》和《莎士比亚》这样的著作,这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指出的那样:“要欣赏《红楼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必须想象它具有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那样的声望,以及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样的流行魅力。然而事实上,《红楼梦》所能带来的可能是二者的总和。
在越来越多外国人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当下,《红楼梦》正在愈发凸显它的价值。或许在几十年、几百年之后,会有更多外国人发现自己曾经忽略了如此珍贵的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