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上甘岭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上甘岭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负责守卫上甘岭阵地的是当时秦基伟带领的志愿军第15军。敌我双方在的装备差距悬殊,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部队,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上有飞机,下有大炮,中间还有坦克开路。在这种差异下,秦基伟的15军在上甘岭战役前期可算是吃尽了苦头,应该说没少吃敌人的炮弹。

“联合国军”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后期统计联军对上甘岭地区倾泄的炮弹足足有200多万枚。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秦基伟率领的15军

在这种情况下,军长秦基伟坐不住了。这不能天天吃敌人的炮弹啊。再这么吃下去,“撑死了”。

所以秦基伟给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打了个电话,把上甘岭的情况详细地做了个报告。司令洪学智也深知15军在上甘岭的处境,开口问道:“你说吧,需要什么支援?”

秦基伟只说了六个字就挂掉了电话:“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秦基伟致电洪学智索要喀秋莎

随后,装备了24门喀秋莎火箭炮的21师209团就配给了15军。10月19日,209团接到秦基伟的命令,全团出动,提前部署到了指定位置。而后秦基伟命令自己的炮兵首先发起炮火攻击,而装备喀秋莎的209团按兵不动。一阵火力急袭后,15军炮火向敌后方延伸。在地堡里躲避弹雨的美联军跌跌撞撞地钻出来,准备抗击15军步兵的冲锋。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带发射状态的喀秋莎

就在美联军刚刚钻出地堡以后,209团的喀秋莎动了。24门喀秋莎,齐齐开火,瞬间,拖着红色尾巴的喀秋莎火箭弹,伴随着一阵呼啸声,全部砸在了敌方阵地上。喀秋莎特别明显的一点优势就是火力密集,覆盖面还广。第一轮轰炸过后,不到10分钟,重新装填好弹药的喀秋莎火箭炮,又开始咆哮了。有的美军大兵甚至还没来得及爬起来,就被淹没在第二轮炮火中了。两轮轰炸结束后,埋伏在附近的15军战士,兵分两路迅速扑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不费吹灰之力便又将这两座高地收回。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发射中的喀秋莎

209团一共用了13分钟,就打完了两轮齐射。随之迅速撤出了阵地,消失在后方。这一仗,喀秋莎成功地帮助15军夺回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之后的几场战役,在秦基伟的合理调度下,209团的喀秋莎常常出其不意,总是能给敌人最致命的打击。15军也成功地取得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此役过后,喀秋莎被授予“百花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的锦旗一面。喀秋莎在志愿军军中也声望大增。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截取自影片

喀秋莎的火力为何如此凶猛?敌人为何如此惧怕?我们看看这些数据,

弹径132毫米,滑轨长5米,弹长1450毫米,弹重42.5公斤,初速70米/秒,高低射界7°~45°,方向射界左右各10°,最大射程7.9~8.8公里。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喀秋莎数据

口径132毫米的火箭弹是什么概念?威力基本相当于105毫米口径的重炮炮弹。二战时苏联的一个常规炮兵师装备也就100多门火炮。一次发射最多也就打出100颗炮弹,而一辆喀秋莎火箭车,就装载16枚132毫米的火箭弹。16枚全部射出只需不到10秒。所以我们可以算出七辆喀秋莎一轮齐射的火力就相当于一个炮兵师的火力。

24辆喀秋莎是什么概念?相当于3个炮兵师的火力。而且是10秒以内打出3个炮兵师的火力。恐怖程度不言而喻。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喀秋莎数据

而在上甘岭战役的首次亮相中,秦基伟把自己“玩炮”的天赋发挥到了极致,运用喀秋莎在13分钟打出了两轮齐射。这个火力程度,估计美联军阵地上的老鼠都被炸没了。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秦基伟

上甘岭战役后秦基伟名声大噪,其所带领的15军被称为“千岁军”(“万岁军”是38军),秦基伟本人也受到了毛主席的赞扬。秦基伟在上甘岭战役之所以能一战成名,离不开喀秋莎的功劳,后来据统计,美联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有%70是死于志愿军的炮火之下,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喀秋莎造成的伤亡。

上甘岭15军被美军狂轰,秦基伟致电司令员怒吼:

收藏于博物馆的喀秋莎

结语:

1958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志愿军归国后,军械部协调了一台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喀秋莎火箭炮移交给军事博物馆。 这台功勋卓著的喀秋莎,从此受人膜拜,瞻仰,收获着无尽的尊崇与荣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