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开国中将张国华64】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毛主席一直关注着昌都战役。

仅在8月18日至23日6天时间里,毛主席就3次电询战役的准备情况。毛主席18日在给邓、刘的电报中特别提出:“1个师进攻昌都是否够用?藏军似有相当强的战斗力,必须准备打几个硬仗。这方面你们有足够估计否?”

在23日的电报中,毛主席不但要求解决好参战部队的粮食问题,而且对战后计划留驻昌都过冬的3000人的口粮如何解决也都想到了,指示邓、刘转告张国华,“准备一批金银和藏民需要的货物如茶绸等带去,以备就地采购一部分粮食和肉类之用。”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从北京到西南军区,主要担心的是粮食问题。

1950年2月26日,西南局、西南军区要求推迟进军时间,在向北京的报告中提出,“18兵团进驻雅安之两个团,因蓉雅(成都至雅安)交通受阻,食粮尚感不足,而入藏部队(指18军)所需之大批粮食(这是该军最担心的问题,据张国华同志面谈,只要粮食有保障,其他任何困难都有信心克服)则更无法赶筹。”在6月26日关于推迟昌都战役给军委的报告,也是根据“绝难提前抢运最低数量之粮食”而提出的。毛主席8月23日同意西南军区关于昌都战役实施计划给西南局、西北局的电报中特别询问:“你们16000人(指52师和军直3个加强营、1个辎重团等部人数)由甘孜向昌都进军,粮食全靠部队携带及牦牛载运……甘孜是否已有这样多的粮食,部队及牦牛是否有这样大的运输力。”

8月26日康藏公路通车甘孜,支援司令部准备的物资开始以汽车运到甘孜。18军制定的昌都战役方案也于9月22日被西南军区批准,但张国华仍不下达具体执行的命令,因他在考虑如何携带和向昌都运输粮食。直至他与王其梅在甘孜拜访土司、头人并取得他们出动大批牦牛投入运输的承诺后才下命令。

9月上旬,西藏工委为贯彻“当年解放昌都,次年进军拉萨”的指示,在甘孜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主要是研究昌都战役的指导思想。张国华在会上说,中央为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对西藏当局已做到仁至义尽,但是他们执迷不悟,堵塞了和谈渠道,关闭了谈判大门。格达活佛被害于昌都,劝和的青海藏族代表团被软禁于黑河。因此,我军不得不准备以军事手段进驻昌都,尔后,再做和平解放西藏的努力。

张国华还在会上介绍说,毛主席根据形势和青藏高原气候特点,期望我们在十月份解放昌都。主席指示,这对于争取西藏政治变化及明年进军拉萨是有利的。如我们能于10月解放昌都,有可能促使西藏代表团来京谈判,求得和平解决。张国华说,主席对我们解放昌都后,将主力撤回甘孜,只留3000人在那里过冬的部署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能有助于和平西藏问题。

张国华仍然在深夜认真研究藏军情况和部署。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18军指战员藏族民众背水

当时,西藏噶厦将藏军一部分置于西藏阿里、黑河(今那曲)地区,将其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计7个代本全部并3个代本一部共4500余人和民兵(部族武装)3500余人部署在昌都及其周围的生达、江达、类乌齐等金沙江西岸一线,另有五六千所谓民兵被强制武装起来的老百姓,企图以武力阻止人民解放军进藏。

张国华在笔记本记下了有关于藏军的这样一些文字和数据:

第10团位于江达至岗托一线。

第9团位于宁静(今芒康县)。

第3团(包括代本牟霞、噶炯娃两部,各500人)和6团(炮兵)1个连位于生达为中心的周围地区。

第7团位于恩达、类乌齐、甲桑卡等地。

第4团位于丁青以西之色扎。

第2团一个连(总管府卫队)及第8团位于昌都。

另有民兵武装3000余人,分散配置于盐井、门工、波密、边坝、硕般多、洛隆和生达地区。

其部署特点是:南轻北重,前轻后重,梯次配置、分区布防。藏军扼守要道隘口,妄图凭借金沙江、澜沧江以及横断山脉之天险,组织我们进军西藏。

这一段,张国华用红笔划了粗线。接着,他又写道:藏军虽有一批二战时期的英式步枪、机枪、迫击炮等武器弹药,但火力不强,通信手段落后,电台极少。据目前了解,藏军多为职业兵,射击技术不错,善单兵作战,很适应高原环境,生活简便,以马代步,徒步善爬山奔跑,机动较快,在分散游击时,也能起到袭扰作用。

张国华抬手看了看表,凌晨两点过10分,他站起来伸了个懒腰,赵谨仁进屋像往常一样换了茶叶就出去了,张国华继续写道:藏军依托金沙江,扼守入藏咽喉要道,要想以昌都为枢纽,以昌都至生达邓柯为重点,沿国德至盐井千里金沙江,分南北两线做分区配置。

“主席说,藏军看似有较强战斗力,从其兵力配置看,他们也还懂点用兵……”张国华念念有词。

李觉弄来的那张破地图从乐山就在张国华手里,已经让他翻来覆去地越看越烂了,“迂回?出其不意。迂回?堵住退路……”张国华唯一担心的是口子堵不住,藏军有了退路,跑回西藏,问题就复杂了。西藏民间枪支比较多,藏军一旦跑回西藏了,事必对我进藏后形成威胁。他又想起从新津至雅安的时候土匪的袭扰,即使不会造成大的伤亡,但能干扰整个行动。

“迂回,范围太小包不住,藏军跑了。范围太大须包括青海的玉树地区在内,骑兵和徒步结合,徒步能否跟上是关键。徒步到玉树堵口子,行程将有千里,粮食又是重中之重……”

“要将西藏牢牢地粘住,使其跑不了,动弹不得。”想到这里,张国华仿佛又回到了无数次生死抉择瞬间。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我军组成南北两个集团,对付藏军南北两线兵力,与藏军针锋相对。我主力放在北线,这是藏军防守的主要方向,以生达、邓柯地区为重点。以精兵奔袭类乌齐、丁青,出击恩达,兜击昌都,抢占邦达,切断藏军退路,制约藏军西逃。主力分路合击,达到在金沙江以西、澜沧江以东的类乌齐、恩达地区的战役合成。”

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张国华心里不禁油生了几许不安和愧疚:“刚听说进藏,干部战士没一个人想得通,现在要想牢牢地把藏军粘住,不让他们跑了,就得有一支部队担当起千里大迂回的角色,无论选择哪一支部队担当这一角色,干部战士走路跑路的本事不用担心,担心的是口粮不够,还不知路上会经历多少困难呢?真是辛苦他们了。”

战役发起前,张国华一个人足足思考了3个晚上,对于有人提出藏军遭我攻击后可能紧缩兵力,据守阵地猫着不出动,张国华也想过了,他要猫着不出动就好了,怕的是包不住跑了。他从那张破旧的地图上看到,昌都以北是草原,虽然不够宽阔,但却是地广人稀,只能依靠突然性才能达成战役迂回。一旦形成战役迂回达到包抄的目的,藏军势必惊慌,在道路险峻的条件下,他们的侧后被我堵住,就无法摆脱。只要藏军跑不了,战役目的就算胜利达到。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西南军区电告张国华:藏军的行动可能有三种变化,⑴收缩兵力,扼守若干要点与我作战;⑵就地分遣,打游击;⑶发现我力量强大不可抗御时,除以一部扼守要点,以游击袭扰阻我前进外,主力则分路迅速后退,以保存实力。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其退路可能有二:一是经恩达、类乌齐西退拉萨;二是经邦达、八宿再西向拉萨或沿河谷南下退往察隅地区,而以第一种退路可能性为大。在战术上,藏军可能大举破路,阻我前进,以主力实行侧击或抄袭我之后路及补给线,并可能以骑兵部队进行远距离的偷袭。其士兵都自备有武器,地形熟悉,射击准确,击散后可能散伏于树林山岭,以冷枪、滚木礌石阻击我军。基于上述分析判断,西南军区领导指示18军在战役指导上,正面兵力不宜过多,而重在使主力部队进行翼侧的迂回,务求先切断敌之后路,分割包围而歼灭之。

张国华案前摆放了不少干部对这一仗的建议和意见,他都逐个看过。不少干部提出,昌都寺庙多,应偏重思考如何突破对方的坚固防守。这不无道理,有些寺庙的墙壁厚度达1米多,一座寺庙就是一大碉堡,如果藏军坚守寺庙,我们既不能开炮,又不能使用炸药,光靠步兵火器难以奏效,怎么办?一些干部则认为我军在兵力、指挥、技战术方面都优于藏军,而藏军的优势是熟悉地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强,有马匹,机动性较好,单个战斗力强。同这样的对手较量,关键是要能抓得住,不要让他跑了。如果让他成功逃脱,我们将被迫在更远更大的纵深与之作战,甚至不得不分散搜剿,必将有大的牺牲,也不能在中央规定的时限内完成解放全藏的任务。

张国华本人偏重于后一种。

张国华一声令下,各参战部队于9月26日开进。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10月初,完成了战役展开:北起青海玉树,经西康境内邓柯、德格、巴安,南至云南德钦,沿金沙江700公里的宽大正面,对昌都地区藏军形成了蹄形包围圈。直接参战兵力有6个团加3个营和各种后勤保障分队,共约2万人,各种火炮57门。一场我军首次在高原投入兵力多,迂回距离远,携带粮食少的战役拉开了帷幕。

(未完待续)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6天时间,毛主席3次询问昌都战役情况:1个师是

【注:《井冈山上走出的“井冈山”——张国华传》作者尚有少量存书。如有需要者可私信留言联系。参加对印反击战或者18军的老战士,作者敬赠此书,赠完为止】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