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上海市崇明区概况

上海市崇明区,陆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主要由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及环绕在周围的浅滩、沙洲组成,滩涂资源丰富。西接长江,东濒东海,南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嘉定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江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相隔。地处北亚热带季风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5℃。全域水土洁净,生态环境优良。

上海市崇明区概况

上海市崇明区概况

崇明岛位于中国海岸线中点位置,地理方位东经121°09′30″至121°54′00″,北纬31°27′00″至31°51′15″,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全岛面积1269.1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中国第三大岛。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岛上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标高(以吴淞标高0米为参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间。

横沙岛位于长江口南支东端,三面临江,一面临海。西靠长兴岛,北与崇明岛遥相呼应,南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岛呈海螺形,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8公里。平均海拔2.8米。总面积54.4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26.8平方公里。尚有滩涂资源0米以上约20万亩、-5米以上约67万亩。周边岸线30余公里,其中南端约有2公里深水岸线,水深约12米。

长兴岛位于吴淞口外长江口南支水道,东邻横沙岛,北伴崇明岛。岛呈带状,东西长26.8公里,南北宽2~4公里。面积89.5平方公里,其中滩涂面积8.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6.2平方公里(不包括前卫农场)。南沿有深水岸线近20公里,一般水深12米至16米,最深处22米,可停靠30万吨级轮船。

二、主要沙洲涨坍

崇明沙洲形成至今有1400年历史,唐武德年间(618~626),长江口涨出两座沙洲,相隔70余里,史称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沙。后来“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相传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开始有渔民、樵夫在西沙定居。北宋天圣三年(1025),东沙北面涨出一块新沙,最早移住开垦的居民多为姚、刘两姓,因此称作姚刘沙,之后逐渐与东沙接壤。建中靖国元年(1101),姚刘沙西北50余里的地方出现一块沙洲,由于三次叠涨,因名“三沙”;或称有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之,故而得名。至宋代,在西沙逐渐形成平等、道安、释乐3个村,之后逐渐坍塌。元代,东沙逐渐南坍北涨,姚刘沙不断涨积,三沙也逐渐扩张。元末明初,东沙坍没大半。

明代建文年间(1399~1402),在三沙西南30余里处涨起平洋沙。正德年间(1506~1521),长沙露出水面,在平洋沙东南,该沙成陆后位置基本未产生迁移。在此期间,姚刘沙与西北三沙连成一片,而西沙坍塌仅剩道安一个乡。嘉靖二十九年(1550)左右,姚刘沙坍没,三沙始坍。万历十一年(1583),平洋沙始坍,后来坍存部分渐与长沙接壤。明末清初,长沙开始持续涨积。清康熙元年(1662),随江流变化,三沙大半坍没,留下东三沙和西三沙的残余。明清时期,又有大安沙、高明沙、享沙、日隆沙、富民沙、南沙等许多小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涨坍变化。至晚清时,以长沙与平洋沙相互连接后为主体形成现今崇明岛形状。1950—2000年,北部滩涂与东部滩涂团结沙、东旺沙持续涨积并大规模围垦,崇明岛面积从600余平方公里扩大至1269.1平方公里。

长兴岛、横沙岛同样是长江口的河口沙洲,其成陆过程一如长江口北岸千百万年来的发展演变模式——北部沙洲并岸,新的沙洲在南部积涨。长兴岛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距今150年左右。横沙岛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120多年历史。

建置沿革

历史上,长江口北岸的发育模式是一代代沙洲群向北并岸,形成新的江口北部岸线。明代宣德年间,巡抚周忱奏定狼山以南、宝山以北,西起福山,东迄佘山,其中水面都是崇明县境域,即所谓“以涨补坍”,使崇明县常屹立于江海之间。然而,因江口沙洲涨坍多涉及各地域疆界,所以历年因争界引起的纠纷多有发生。崇明各沙洲坍涨不定,治城经历六建五迁,始得稳定。

一、建置变迁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与钱氏吴越在长江口一带争战,静海都镇遏使姚彦洪(治所在今南通市)于杨吴天祚三年(937)在西沙设立崇明镇,崇明沙洲始有建置。公元937年末,李昪取代杨吴,国号大齐,后改国号唐(史称南唐),改年号为昇元,继续管辖崇明镇。李璟继位后,崇明镇辖于静海制置院(今南通)。显德五年(958),后周军队攻下南唐在江北的所有领地,暂时废除崇明镇建置。北宋初,恢复崇明镇建置,归通州海门县管辖。建中靖国年间,北宋朝廷发配流刑犯人在崇明沙洲煎盐生产,成为崇明岛盐业的开端。南宋时,韩侂胄、张循王、刘婕妤各有庄园设在姚刘沙,以取渔盐之利。南宋政朝廷在三沙又设有富储庄、宝成庄。嘉定十五年(1222),在姚刘沙设置天赐盐场,抽征盐税。宝庆元年(1225),拨隶淮东总领所。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崇明镇升为州,隶属扬州路。首任崇明知州薛文虎,在姚刘沙天赐盐场提督所旧址建立州城。改崇明镇为西沙巡检司,仅存的道安村改为道安乡。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旧城坍没,州城一迁于原址北15里处。元末战乱,崇明州“地坍户减,版籍脱离”,人口减少大半。

明洪武二年(1369),崇明降州为县,仍隶扬州路。洪武八年(1375),改隶苏州府。洪武年间,崇明人口随农业经济发展逐渐恢复,明代成为崇明县农业、棉纺织业的大发展时期。清顺治年间,南明御史沈廷扬、将领郑成功、张名振反攻崇明岛。清顺治十六年(1659),为“反清复明”旗号,郑成功率领水师进攻崇明县城(今城桥镇),被总兵梁化凤带领崇明县军民顽强击退。雍正二年(1724),崇明县专隶于太仓州。

1911年,沪军都督派遣民军赶走崇明镇台,建立民国崇明县政府,隶属于江苏省管辖;1914年,崇明县隶属沪海道管辖。1926年9月,陆铁强、俞甫才建立崇明县最早的中共党组织。1927年,崇明县又划归江苏省;1928年,崇明县外沙10个乡划出另建江苏省启东县。1933年,崇明县隶属于江苏省第七区;1934年,隶属于江苏省第四区(南通)。1939年,崇明特别区公署隶属上海特别市(汪伪政权)。1945年抗战胜利后,崇明县再次隶属江苏省管辖;1946年,隶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49年,隶属江苏省南通专员公署。1949年2月,蒋介石钦点萧政之出任崇明县长,成为民国政府在崇明岛的最后一任县长,任职4个月,1949年6月随桂永清兵舰败退台湾。1949年6月2日崇明县解放,隶属江苏南通专区。民国时期,先后隶属于江苏南通、松江。1949年6月2日,崇明县解放,隶属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崇明县改隶上海市。

2005年5月18日,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原属上海市宝山区的长兴、横沙两个乡行政区域,整建置划入崇明县。2009年11月18日,长兴撤乡建镇。2016年3月2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市委书记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崇明撤县设区工作,之后向国务院正式上报请示件;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崇明撤县设区”工作大会,改崇明县为崇明区。至2018年底,崇明区下辖16个镇、2个乡,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城桥镇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上海市崇明区概况

二、历史上的大规模沙洲划拨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拨十二沙(山前、永兴、扁担、大年、小年、万盛、龙珠、三角、丁家、藤盘、杨桩、汤家)隶通州。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割十一沙(半洋、富民、太平、乌桂、复兴、大洪、戏台、永年、大安、小安、日盛)属海门厅,崇明西北地大为缩小。

光绪初年,与宝山县争崇宝沙,被判中分为界,而崇明县东南地境又缩小。1928年3月1日,崇明县外沙(又称北沙)划出,与海门县吕四等地,设置启东县。

三、嵊泗列岛归属与划出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分江浙洋汛。江浙两省各派员勘定洋界,在小洋山岛立江浙分界碑。“以羊山、马迹山(泗礁山)为界。马迹山脚以南之洋岛属浙江,大羊山脚以北之洋岛属江南。”嵊泗大部分划归江南省,隶于太仓州崇明县。

1912年,嵊泗列岛隶属江苏省崇明县;1916年,属江苏省沪海道崇明县;1918年,沪海道废,由江苏省水上第一警察厅负责治安和防务,行政仍属崇明县;1934年,嵊泗列岛设区,为崇明县第五区;1946年,嵊泗列岛改为江苏省直辖区。

上海市崇明区概况


四、崇明治城六建五迁

由于海潮和江流的作用,长江河口沙洲的坍涨受到很大的影响,沙洲的境域很不稳定。崇明岛有资料记载的治城经历六建五迁(州治一迁,县治四迁):

姚刘沙南坍北涨,元至正十二年(1352),崇明州旧城坍没,州城一迁于北15里处。

明洪武二年(1369),崇明州城改为县城。永乐十八年(1420),城南为海潮坍迫,县城二迁于北10里处秦家符(村);弘治十年(1497),兼隶太仓州。嘉靖八年(1529),秦家符(村)县城坍没于海,县城三迁于三沙马家浜,该城存在20多年就坍塌。嘉靖三十四年(1555),县城四迁于平洋沙,存在近30年。万历十六年(1588),县城五迁于长沙,城周方圆4里7分,之后一直延续至今,即现今崇明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明清时期,此县城南距长江10~15里,晚清光绪二十年(1894),长江南泓主流北偏,城南一带又被江水冲坍,县城有再次被逼迁移的危险,黄清宪、王清穆、曹炳麟等一批乡绅全力保坍,向清廷力争国库资金支援修筑江堤,县城得以保全。

根据《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7-2035)》,到2035年,崇明将建设成为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人居品质等方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成为长江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先行区。

未来的崇明,生态地区是和谐自然的,“沙静明月虫雀归”;乡村是舒朗有序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城镇是紧凑集约的,“小而适宜,素雅精致”。城镇与乡村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生态保护与建设之间都将呈现最有机的融合与和谐。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总面积241.55平方公里,属长江口典型的河口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拥有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植被资源,是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典型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之一,在候鸟迁徙网络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鸟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东滩记录到的鸟类多达290种,国家一级保护的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尾海雕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5种,如黑脸琵鹭、小天鹅、灰鹤、鸳鸯、小杓鹬、小青脚鹬等,每年近100万只迁徙水鸟在此栖息或过境。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