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一个寻常的午后,布兰迪斯大学教授莫里,带着一群学生围坐在自家餐桌边。他们在上课,但不在教室,也没有黑板。他们不是在谈论美食,而是在探讨:莫里本人即将来临的死亡。主讲人是莫里本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这最后一门课。

莫里78岁,他在布兰迪斯大学当了三十年教授,专门从事心理研究。一直以来,他都在研究别人,不曾想有一天,自己会成为研究对象。他身患“渐冻人症”,生命即将画上休止符,但这一切远未结束。

他趁自己活着,给自己举办了一个千人参加的“葬礼”,听大家对自己的赞誉;他去看喜剧片,让自己沉浸在欢乐中;他告诉身边好友,自己期待别人的探望和关怀;他还把这段经历口述成一本书《万事随缘—莫里的最后一课》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这是一个老人的临终箴言,也是一本生命之书,饱含着一个人对生命极致的热爱。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1、接受眼下的一切,做最坏的打算

和所有人一样,莫里从得知自己患病的那一刻,就选择了和疾病抗争。他积极参与治疗,告诉自己会好起来的。但是,他的身体就像迈上了高速公路,朝着深渊的尽头快速驶去。

他的肌肉开始萎缩,不能独立进食;早晨起来刷牙的时候,胳膊都抬不起来;吞咽也变得异常困难。最终,连行动也开始受限。

有一次,他从车上下来的时候,一只脚迈出去,以为能站稳,结果重重摔倒在地上。那一刻,他的希望也摔得粉碎。

从此,他过上了需要依靠他人的生活,从吃饭到穿衣,再到行走,连同身体一同失去的还有曾经引以为傲的自由。

无数个日夜,他任由悲伤和绝望把自己吞噬,一个人饮泣。他说:“有时候,凌晨四点我躺在床上,我就会让泪水涌出来,我试着不要吵醒我的太太。”哭完,还是要擦干眼泪,面对这一天。

他选择接受现实,接受健康的身体一去不复返,接受从此依靠他人行动的日子,接受他的眼泪,以及他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接受现实并直面痛苦的过程却无比艰难。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他一辈子都在研究人,渴望与人交谈,但现在却发不出一个音节。他一生雷厉风行,凡事身体力行,却不得不依靠他人上下床。

既然选择接受,那索性把这一切看出“有趣的挑战”。既然嘴巴不能说话,那就通过表情来传达想法;既然失去了行动的能力,那就大胆求助他人。他的身体被困在牢笼中,但心灵却在自由自在飞翔。

他说:“如果我接受现实,承认那些重要的东西已经一去不复返,我的身体不可救药,大限已离我不远,至爱的人们将同我生死陌路, 我会为这一切而悲哀。我通过伤感向生命致敬,我不会再锱铢计较于一些具体而微小的损失,反之,我会为自己曾经拥有的这一切心怀感激——对那些曾施惠于我的人们,以及我的家人和朋友们,我将永志不忘。”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求而不得,而是不断失去。

学业受阻、被裁员、爱人离开、遭遇背叛,面对失去,我们往往容易陷在其中无法自拔,就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不愿面对现实,可现实不会因此改变分毫,与其在沙子中苦苦挣扎,不如在失去中,和自己握手言和。

尼采说:“对待生命,我们不妨大胆一些,因为我们终将失去它。”

莫里失去了身体,失去了自由,最终他将失去生命,但从未失去自由的灵魂。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2、 那怕软弱,也不让坏情绪蔓延

一个人软弱时,城门容易濒临失守,坏情绪也会趁虚而入

莫里说,自己患病后,经常会生出一种挫败感。有时候想写字,但笔放在很远的地方,自己怎么够也够不着;有时候他想喝水,但自己无法动身,又找不到人帮忙。因为想要而无法得到,这样的挫败感夹杂着沮丧而来。

写这本书的时候,莫里腿疼得厉害,同时肠胃因为消化不良十分难受。他感觉所有的事情都赶到一块去了,自己就像个“倒霉蛋”。

人在脆弱时,尤其是患病时,坏情绪会逐渐堆积,然后向身边的人传染。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潜意识就会选择身边比自己弱的人发泄,最终受害的是作为弱者的"猫",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踢猫效应”。

美国洛杉矶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一个实验,他让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生性乐观,一个客观开朗。当他们谈话后,心理学家竟然发现,那个乐观的朋友也开始唉声叹气。

莫里当然明白坏情绪的影响,即使人生到了最后一刻,他也努力保持对生命的追求。他说:“当你最软弱时,留心那些情绪、精神和行为方面的衰退迹象。努力避免、减轻甚至阻止这一切。”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他的职业习惯帮助了他。他把自己抽离出来,像观察病人一样看待自己;有时候会把发生的一切记录下来;那怕偶尔有抱怨,他也安慰自己,“抱怨”也是一种治愈。

他接受失去的身体,接受眼前的一切,同时也接受因此而生出的负面情绪,并为他们找到出口。他对生命的热忱,就像大雨中的火把,随时有被浇灭的危险,却还努力寻找着能量。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3、帮助他人,才能为自己找到出口

莫里一生的兴趣就是研究人。当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就决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写下来。后来,有记者报道了他的故事,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他成为全美家喻户晓的智慧老人。

上电视的经历,让莫里收到了很多观众来信,其中有一个女教师说,她所教的班级只有九个学生,但他们都经历了失去双亲的痛苦。莫里看完信,对着摄像机流着眼泪,讲述了自己早年失去母亲的经历。

越来越多的来访者探望他,被他打动。他却说,如果真想帮助他,就不要只是表示同情,而是多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分享他们遭遇的难题,他会是一个出色的听众。

《万事随缘》这位78岁老人的临终箴言,教会我们

他透过对自己的观察,观察到他人的内心;因为他人,他找到了生命的出口。

《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弗兰克尔,他曾被关进奥斯维集中营,除了他和妹妹,其他家人全部离世。他从巨大的痛苦中活了下来,并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人们找到绝处重生的意义。

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苦难,看见他人的苦难,并以此拯救了自己,生命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此。

就像莫里说的:“我不是一瞬即逝的浪花,而是全人类的一部分。我就要走了,但我还将继续活着。是作为别的形式?天知道。但我知道我是这大千世界的一部分。”

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去,有些人已经死去,却永远活着!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